文博讲堂 | 濮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赏析——陶制古炊器
发布时间:2023-08-07 人气:410 来源:濮阳市博物馆
陶鬲,中国古代陶制炊器,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,商周时期继续流行。形状多为侈口、圆腹、三个袋状足,有的颈部有双耳。陶鬲与鼎相似,有三个岔开的足,不同的是足里面是空心的。使用时,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,因其内部容量增加,与火的接触面积扩大,能更快地把食物煮熟。陶鬲作为最初的“锅”雏形,不仅仅是一口锅的前世,更是中华民族从生食走向熟食的历史见证。
灰陶三足鬲
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
高21.1厘米,口径20.1厘米,腹径23厘米
泥质灰陶胎,轮制成型。敞口,高领,斜腹下接三圆锥形空足。口沿内有一周旋纹。足以上素面,袋足饰方格纹。在腹与足接合处饰有稍凸的圆饼纽。内刻四道竖画纹。
灰陶绳纹三足鬲
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
高19.5厘米,口径13.5厘米,腹径14.9厘米
泥质灰陶胎,轮制成型。敞口,束颈,直腹略弧,下接三袋状足。腹、足部饰绳纹,腹中部有两周凹弦纹。
西周灰陶绳纹鬲
高13.3厘米,口径21.3厘米
泥质灰陶胎,轮制成型。敞口,宽沿,束颈,平裆,器表遍饰粗绳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