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 濮阳市博物馆 官网!

濮阳市博物馆馆藏灰陶匜赏析

发布时间:2022-05-18 人气:1020 来源:濮阳市博物馆

《礼记·内则》中提到:“鸡初鸣,咸盥漱”。说明古人很早就已经有晨起盥洗漱口的卫生习惯。

讲卫生,勤洗手,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,尤其是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当下,勤洗手、戴口罩,全民防疫已然成为种常态。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洗手非常方便,水龙头一打开便有水流出,那么在中国古代没有水龙头的时候人们是怎么用流水洗手的呢?我国作为礼仪之邦,早在千年前“洗手”便逐渐演变成一种礼仪流传下来。


匜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,流行于西周和东周时期。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,前有流,后有鋬(pàn)。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,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、四足,而无足的底部平缓一些。早期匜多为青铜制,汉代以后出现金银器、漆器和玉器。值得注意的是,匜除了主要用于盥洗之外,也可用作酒器,如春秋时期的“鲁大司徒元匜”的铭文中就自称用作饮器。  

匜音同“仪”,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,用于沃盥之礼,为客人洗手所用。《礼记》有言:“进盥,少者奉盘,长者奉水,请沃盥,盥卒授巾。”这段话翻译过来蕴含着丰富的含义——洗手,是用的流动水。客人来了,家中主人长者(通常是掌事的男主人)要亲自为客人端水,从上面倒下来用以洗手;而晚辈则要在下面端着空容器接洗手后的弃水。这一礼仪,被称为“沃盥之礼”。除了祭祀、宴飨时要举行沃盥礼外,古人在婚礼、葬礼时也要举行沃盥礼,象征着尊贵、洁净之意。 其他文献和诗歌中也有相关记载,如清代孙诒让《周礼正义》:“沃盥者,谓行礼时必澡手,使人奉匜盛水以浇沃之,而下以槃承其弃水也。”

时至今日,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当下,专家多次强调洗手的重要性,人们更应该勤洗手,学会正确洗手方法,切断细菌传播,让卫生清洁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。